黄林派火龙拳——成都本土拳种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秩名   浏览:
发表时间:2019-05-19 10:39  
“火龙拳是流行于四川成都,德阳等地的一种拳术,包括挨盘,蹲桩,四平拳等各式套路。讲究“高用来提手,逢中用破手,单边用盘手,伤人用箭手。”目前,火龙拳主要流传于成都,内江和攀枝花等地。

峨眉武术是与少林、武当齐名的中华三大武术流派之一,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集道教、佛教的养生练功方法和医学治病强身原理,以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通过长期实践、总结而成的各种徒手或器械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其特点鲜明,具有地方拳术的特殊属性,其技击手法细密、指掌兼用、身灵步活、刚柔并济、内外兼修。

峨眉武术与少林、武当武术同闻名于海内外,峨眉武术按其在四川不同的流行地区及特点有人将它分为黄林、点易、青城、铁佛、青牛等五大派类。

天下武术是一家

其中,黄林派为峨眉武术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大流,火龙拳是其代表性拳种。20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后,四川出版了《四川武术大全》一书。据书中记载,当时挖整出的拳派多数源起于明清时期,其中清朝时期的占据近80%之多。许多拳派,如僧门、赵门、会门、字门、绿林派等皆有外来人士传拳的传说。《四川武术大全》将此归为黄林派武术。该派主要包括火龙,蹲桩,四平等套路及对练等技术方法。

四川武林泰斗习云太教授,中国武术最高段位--九段、武术教授、武术教育家,曾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访捷克斯洛伐克、苏联、日本及应邀到德国、意大利、瑞士、法国授课及学术交流。1995年被评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先进工作者,同年当选当代中国“十大武术名教授”。2006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武术教育家”;2007年被评为“世界武林百杰”。

习云太教授在《简明中国武术辞典》书中对其门派介绍道:“火龙拳是流行于四川成都,德阳等地的一种拳术,包括挨盘,蹲桩,四平拳等各式套路。讲究“高用来提手,逢中用破手,单边用盘手,伤人用箭手。”目前,火龙拳主要流传于成都,内江和攀枝花等地。由于火龙拳传人大多居住在成都,所以火龙拳以成都为代表。

综合火龙拳的源流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认为火龙拳为峨眉山万年寺旁一道人所创。“道长在深山长期观察群猴互斗及蛇兽相搏之态,取猴的机灵和蛇兽的柔猛融入拳中。二是清朝雍正年间,朝廷禁武,通缉天下武林人士。在四川的彭县九峰山,聚集了一批流亡的武林志士、在山中躲避期间,相互交流和传授武艺,最后逐步形成独特风格的拳术、因练武之地有一片银杏树,每年秋后叶落满地金黄色,后人称为“黄林派”(《四川武术大全》,1987)。三是认为火龙拳可能与四川民间流传的“火龙舞”有一定的关系
邹德发,《蹲桩拳》,1985)

黄林派火龙拳——成都本土拳种
黄林弟子彭州葛仙山黄林坡演练火龙滚

据掌握的材料和实地调查,火龙拳是土生土长的本地武术拳种。据《四川武术大全》载:“清朝光绪年间,隆昌人刘松云学得此拳。民国初年,刘松云将此派拳术传成都松鹞山,钟润生,张海门,钟敬之等人,至此,黄林派拳术在成都等地广为流传。”目前,傅尚勋作为火龙拳的代表人物,正在积极地传播火龙拳这一优秀的地域艺术。

黄林派火龙拳——成都本土拳种
《峨眉武术史略》介绍傅尚勋

真正土生土长,又没有受外来武术文化影响,一直保持自己特色的拳种只有两三种,其中武术界公认的峨眉武术的代表是黄林派。傅尚勋先生是黄林派第38代传人,现任峨眉黄林武术研习馆馆长。

黄林派火龙拳——成都本土拳种
傅尚勋在望江楼公园教拳

 “火龙拳”是峨眉高桩拳种之一。拳而名之为“火龙”,主要是形容它灵巧矫健,演练起来左右滚钻盘旋,如游动之火龙。主要有挨盘(俗称火龙拳)、走盘(俗称火龙滚)、蹲桩、四平拳四个拳路及对练法组成。在演拳时要求:拳架稳准、快速活变、以步为先、脚走偏门、绕步蛇行、拧腰转胯、以巧打力、顺势借力、以柔化刚、以攻带守、侧身防卫、掌指结合、拳肘交替。

“关盘挟提”,是火龙拳技法的又一大特色。关,指肘、掌同时由外向内, 运滚格之力封闭对方击来之掌或拳,以防护胸部或面部,属防守方法盘,指从外向内稍屈肘,运滚格之力封锁对方踢打我档部、腹部之拳脚,属防守方法挟,指由外向内的一种格肘法,既可作为防守方法,也可作为佯攻之法,属攻守兼备的技击方法提,指双手同时做一防一攻的技击动作,即在一手提带对方击来之掌的同时,用另一手直击对方面部或胸部,属攻守兼备的技击方法。这四种手法一般作为一个组合练习,并在套路中多次使用,是组成火龙拳演练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黄林派火龙拳——成都本土拳种
火龙拳独特手法

峨眉黄林派武术讲求健身养生与攻防技击并重。其套路动作定式比较少,动作非攻即防。动时灵活秀丽,定式时又雄伟挺拔,转折时奇妙异常,非常富有哲理。它的动静、刚柔、转折,与书法、音乐等艺术是相通的。练习时,犹如在一大片树林里穿行,身似猿猴,敏捷轻灵,有如融入了大自然当中,身心舒适畅快。比如等桩拳,它就具有技击时防守巧妙、矫健灵活的特点。身巧圆随,转折自如,连绵奇巧,待机即发。同时,它不仅对身体各部位的力量、速度、柔韧和灵活等素质的发展有明显的作用,而且通过对脊椎、腰、胯的运动幅度、活动范围的增大从而达到动作协调、强身健体的作用。
    
火龙拳的特点:身捷步灵,多拳少腿,走定相配,拳指结合,柔化脆出,快打巧制。运动中讲究脚似形腰柔软,快速活变步为先,提箭盘破随机用,柔脆快巧狠当先
   
峨眉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是峨眉山僧人和道人苦心磨砺、不断创新的结果,是四川区域文化中的一支艳丽多姿的鲜花,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现代武术专家万籁声在他的《武术汇宗》一书中写道:“少林为外功,武当为内功,各有精微造诣。武术界一般认为,少林武术动作舒展大方、大开大合、动作刚劲迅猛、劲力浑厚、放长击远;武当外柔内刚、棉里藏针、后发制人;而峨眉派则结合了道家的外柔内刚和少林的刚劲形成了:动作以慢而快、猛发暴力、似刚似柔、绵绵不断、柔内透刚、内气逼人、飘忽不定、出神入化。

峨眉武术的这些特点,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一代代道人、高僧和四川武林的潜心研究,融会贯通了少林之长、武当之强,结合巴蜀地方拳种而逐渐形成的。峨眉武术在理论上主张动静功相兼,著名的“峨眉十二桩”在动功上分为:“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十二大式。静功上讲究六大专修:“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磐功”,其中尤以“指穴功”的三十六式天罡指穴功最具威力,既可按摩治病,又可作为武功制敌。可以说,内外并重、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快巧结合是峨眉武术的基本特点。
(李传国《峨眉武术“火龙拳”的技法特点及文化阐释》)
   
四川武术届注重峨眉传武挖掘整理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和社会反应,但地域特色的武术还是需要有人用身体来表达,而非仅仅文字图片视频来记录。武术,是门技艺,也是文化,黄林武术的传承是年事已高的傅师的心事。

黄林派火龙拳——成都本土拳种
傅尚勋在望江楼公园教拳

 当前,“师徒相承”的人际传播方式仍然是峨眉武术的基本传播方式。师徒传承这一方式可以使某一门派的技术、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传送给受众(徒弟),受众(徒弟)也会竭尽所能地朝着传者(师傅)所希望看到的目标(学会所传的技艺)努力。毋庸置疑,师徒传承这一传播方式具有其他任何传播方式所无法取得的传播效果。这也是师徒传承在民间武术中能够保留至今并且极为盛行的重要原因。

黄林派火龙拳——成都本土拳种
黄林火龙拳拜师收徒仪式

师徒传承这种传播方式自身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弊端。从传播学来看,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是任何一个传播行为所期望得到的。但是,这一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在于:一方面,它的纵向性特征限制了峨眉武术传播的广度。“凡是武师真传的,人数一定不会很多,三五个人,才能忙得过来,教得透" (逝去的武林 p117)
一个师傅一辈子所能收的徒弟数量是极其有限的,这就使峨眉武术的传播广度受到了制约。另一方面,在某位师傅仅有的徒弟当中,很有可能出现不了出类拔萃者,一旦如此,这一脉的功夫必就会衰微。
2016年黄林派在四川武术协会的支持下,成立了黄林派武术研究会。目前会员80人,基本上包括了成都地区(乃至四川地区)的黄林派武术爱好者,有固定的训练时间和场地。
2019年黄林火龙拳进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admin)

焦作太极之花,可爱者甚多。清陈青平多名徒。几百年来,世人甚爱太极。予独爱太极之历沧桑而不衰,濯清涟而不妖。中正身心,不浮不燥。松活弹抖,气达末梢。非有缘而不能通达焉。予谓腾挪,太极隐逸者也。开合,拳之基础者也。松沉,拳之君子者也。噫!弹抖之爱,街头鲜有闻。腾挪之爱,同予者何人?开合之爱,宜乎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