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腾挪架简介

来源:网络   作者:秩名   浏览:
发表时间:2019-11-06 07:28  
太极拳腾挪架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南张羌村,创编人是李作智。南张羌村位于温县县城东4公里,拥有9000多人口,面积约5平方公里。距陈沟直线距离约2公里,距赵堡村约4公里。南张羌,因村北有一古墓“张羌冢”而得名,宋时称“张羌镇”,明初称“南张羌”至今。

南张羌村人李作智,自幼拜陈清平为师习练太极拳。陈清平1868年逝世时,李作智在怀庆府一带武术界已渐有名气。他为了进一步提高技艺,赴北京、山西、山东等地,遍访名手。十九世纪末,在保留师传拳艺精华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习武对阵心得体会,他创编了一套极重下盘功夫、强调双手并重、步法更加灵活、身形起落幅度较大的太极拳套路,并独创了别具一格的“两步半”推手方法。这一套路被人们称作太极拳腾挪架。由于他在太极拳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被世人称为陈清平五大弟子之一。
 
李作智成名弟子(腾挪架第二代传人)有李镐、周瑞祥。1931年,李、周二人带领腾挪架第三代弟子赴开封参加全国国术比赛。其中,李在荣、王莲塘取得优异成绩。解放后,第三代、第四代传人多次参加各级太极拳比赛。目前,太极拳腾挪架已经传到第五代。
 
腾挪架历代传人少有教拳为生者,并且拳架套路难度较大,因此虽有100多年的传承历史,却不为世人所熟知。传播地域主要有:河南省境内的温县、济源市、博爱县、武陟县、沁阳市等;全国境内的河南、陕西、四川、山东、安徽等省。

主要特点:

拳法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基础,以陈清平大师“身桩下扎,练拳有绳,练劲圆转,用劲自然,捻手变化,急毒不觉”为指导。拳架舒展大方,轻灵圆活,气势磅礴,古朴典雅。身法、步法、手法层法分明,周到明确。大架不大,小架不小,风格上独具一格。

一、拳走低架,腾空挪动。这是腾挪架太极拳的重要特征。要求动作变化即有腾空之意,又开离开地面。虽然拳架很低,却动作敏捷,毫无迟滞之虑。
二、五趾抓地。凡脚一落地,足趾必须抓地,落步如生根。涌泉穴悬虚,形成足心窝,两脚时时依地生根。
三、大开大合。要求动作大开大合,舒展开圆。就像张开的弓,时时蓄势待发。
四、手法以立掌为主,半阴半阳。两手就像两把刀,始终处于将发未发,将用未用的状态,反掌即可打人。
五、以裆带手。“运裆”虽然是赵堡太极拳系的特点,也是腾挪架的一个主要特点,由裆胯带动肢体运动。


腾挪架整体上要求:“以手领手,手笨力粗。以身领手,圆活松柔。以裆领手,心意神驰”。


(责任编辑:admin)

焦作太极之花,可爱者甚多。清陈青平多名徒。几百年来,世人甚爱太极。予独爱太极之历沧桑而不衰,濯清涟而不妖。中正身心,不浮不燥。松活弹抖,气达末梢。非有缘而不能通达焉。予谓腾挪,太极隐逸者也。开合,拳之基础者也。松沉,拳之君子者也。噫!弹抖之爱,街头鲜有闻。腾挪之爱,同予者何人?开合之爱,宜乎众矣。